行业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青岛防水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

宁波:市民探访轨道交通穿江隧道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2-06-13   浏览次数:

    “亲,要说地铁你肯定搭过,但你见过地铁隧道的建设么?而且还是宁波轨道交通历史上第一条穿过江底的隧道。今天很荣幸跟着@东南商报一起走入江底隧道,见证建设者们的鬼斧神工给我们带来的奇迹。亲,图片上的位置就是奉化江的底下哦。”网友“橙市漫步”昨在微博上发出消息。
  东南商报“重点工程直通车”发车啦!昨天上午,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委托商报独家征集的20名热心市民,来到正在建设中的轨道交通施工现场,网友“橙市漫步”就是其中一员。而对于1号线的下穿奉化江底隧道来说,他们还是贯通以来接待的第一批“观光客”。大家掩不住兴奋的神情,边走边问,边聊边拍。在半天的探访活动中,大家不住感叹:“真是不虚此行,真期待坐上宁波人自己的地铁。”
  探访一线
  2号线南站站点“真壮观”!

  大家首先来到正在施工的2号线铁路南站站点,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施工工地:包括了西至苍松路,东至三支路,南至甬水桥路,北至南站西路所围合的区域。在建的项目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铁路南站的车站站房、地铁2号(4号)线车站以及铁路南站南北广场及其配套工程。2号线的铁路南站站点,是宁波轨道交通2号线中一个大型的枢纽站,按规划将和4号线实现换乘。
  身临10层楼深的大基坑,读者惊呼“真壮观”
  因为这里同时在建三个工程,工地更为开阔,施工场面也显得更为宏大。
  “大家现在所站的地方就是以前南站广场的地下停车场。”项目副总工程师王博一边介绍,一边带着大家来到一个深基坑边。探访市民不住惊叹,“这么深啊!”“施工场面太壮观了!”
  “现在施工人员正在进行第五层土层的开挖,深度是19.8米,不过这还不够,一直要挖到地下23米。”
  “这么深的基坑是不是施工风险挺大的?”市民孙晓阳很关心施工安全的问题,听到介绍说这里是“大坑套小坑”、最深要挖到24米时,就有些担心。
  王博说,宁波的轨道交通到现在为止施工一直很平稳,没有发生过险情,一是宁波对轨道交通安全施工非常重视,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二是他们也吸取了其他城市在施工过程中的教训,更加小心。
  “你们看,这许多悬空架着的红色钢管,就是为了支撑基坑的。”王博说,除此之外,他们还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施工进行地表沉降、房屋安全监测等各方面的严密监测,确保施工安全万无一失。
  高科技唱主角,“人海战术”不见了
  “底板有多厚?钢支撑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在深基坑边,来自市土木建筑学会的刘茵资问题最多,也最专业。
  刘茵资说,她曾经在2008年4月参加过福庆路-宁穿路城市道路工程基坑支护设计专家论证会,平时也接触过工厂、民用建筑的基坑施工论证工作,但从来没有实地参观过这么深的基坑。
  “轨道交通的基坑更加复杂,工艺难度更高。”她感慨说,“没想到这里安全施工非常到位,钢支撑布置得这么多,密密麻麻。真是非常壮观!”
  孙晓阳还回忆起小时候的印象:“上世纪五十年代建造火车南站的时候,建设大军都是挑着担子来运土,靠的是"人海战术"。现在这里都是高科技的设备在作业,真是了不起啊!”
  从宁波大学退休的汤建华夫妇住在与工地仅一路之隔的荣安世家。“从这里的基坑开挖到现在,我们都很关心轨道交通施工。”老人说,施工工地距离自己家这么近,噪音、粉尘等都是我们最为关心的话题。
  听了施工人员介绍,老人连连点头,表示十分理解:这么大的工程,说一点不影响周围居民是不可能的,但比起今后能给居民带来的便捷相比,大多数人都会理解支持。
  在工地门前一块南站区域的规划效果图上,施工人员向大家勾画介绍着未来这里将要变成的模样:待全部建成后,汤建华家门口就成了宁波综合交通的枢纽。不仅能坐地铁,而且还能乘高铁、大巴,到机场也只需几分钟,出门那真是太方便了。“等地铁、南站造好了,对市民都是莫大(博客,微博)的好事。”老人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读者互动
  耶鲁研究生:
  “零换乘”的概念非常棒

  参加本次直通车活动的市民中,有一个叫马啸的年轻人,目前尚在美国耶鲁大学读硕士研究生,这次他只是短暂回家,9月还要回美国继续完成学业。在现场,他不时拿着自己的手机拍照,并与网友分享。
  这名研究东亚问题的耶鲁研究生特别注意到,南站轨道交通施工中提出了与高铁、公路客运实现“零换乘”的理念:按照设计,南站的地下一层是铁路、轨道交通的集散厅,地下二层是轨道交通售票大厅,地下三层为轨道交通站站台,地上则布置有公交、出租车站,同时还有为去机场设计的快速干道。
  “零换乘概念非常棒。”马啸认为,国内的城市规划要更加具有前瞻性,无需跟风盲目学习国外,应该有自己的创意,这样更能切合中国的实际国情。
                     (pwl摘编自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