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青岛防水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

湖北:荆州公路桥梁1428座桥梁重病缠身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2-05-17   浏览次数:

    2011年6月2日,湖北省省道沙渔线沙道观大桥突发严重病害,穿孔1.5平方米;2012年3月6日,荆州区弥市大桥桥面出现纵向裂缝10余米,下陷15毫米。在荆州,类似于沙道观大桥和弥市大桥这样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桥梁,大部分都已成为了危桥。据统计,荆州市现有公路桥梁4398座,其中危桥数量就高达1428座。
    荆州市地处江汉平原,河流交错,逢水架桥大大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了人们的出行要求。而在运输车辆载重量越来越大、物流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桥梁原有的设计荷载标准,已经不能适应超重车辆的通行要求,其中不少桥梁已经“患病”超期服役。 

  
现场直击——国省干道桥梁:颤动明显,桥墩“穿裙子”

   5月8日,记者与市公路部门相关人员一道,来到公安县207国道汪家汊大桥,看到桥头已设置了限载墩,顺着桥两边的人行道往前行,可看到桥面不少地方已破损,原来设计的伸缩缝已经错位,行至桥中央,伸缩缝的缝隙已宽达7厘米。一辆空载货车驶过,记者都可感受到桥梁在明显颤动,肉眼都可看到桥面在晃动。
    公安县公路管理局工程科科长、桥梁养护工程师刘贤军说,“汪家汊大桥是连通湖南、湖北两省的重要桥梁,随着交通量的日益增加,载重车辆的增多,桥面已多处破损,伸缩缝也已经坏死,桥梁横向摆动厉害,病害严重。”他介绍,该桥支座锈蚀、损坏严重,桩基冲刷严重,承载力不足,一些地方还出现了严重裂纹,露出了碎石和钢筋,如不加强交通管制,则会出现倾斜倒塌,后果不堪设想。
    据了解,汪家汊大桥横跨松西河,于1980年建成通车,全长459.2米,全宽9米,净宽7米,经检测被评定为四类危桥。建成通车时的日均车流量约为1000辆次,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如今的日均车流量已达到了1.2万至1.3万辆次,桥梁已是严重超负荷服役。现在已实行限载15吨,限速20公里/小时,限宽2.3米的限行标准。
    目前,汪家汊大桥已列入“十二五”危桥改造计划,正在进行工程地勘以及设计工作,5月底施工图设计可出炉。
    此外,南平大桥、黑狗垱大桥,与汪家汊大桥一样,都是公安县207国道上的重要桥梁,建成运行后,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已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道路运输工具日益增长的需要,这两座桥梁的“患病”程度与汪家汊大桥也是大同小异。
    来到黑狗垱大桥桥底,刘贤军指着不远处的桥墩说,“原来,并列的两个桥墩桩基冲刷严重,桥梁承载能力降低,就给桥墩穿起了‘裙子’,在两个桥墩外侧增加桩基,与原桥墩联结在一起。”记者看到,黑狗垱大桥每两个并列的桥墩就穿着一条水泥钢筋做的“裙子”,呈梯形状。
    将目光从桥墩移至桥腹,可看见该桥每两个工字梁之间都有长方形加交叉形的钢支撑。刘贤军说,“这185个钢支撑都不是原桥梁设计时就有的,而是2003年为了增加承重梁之间的联系而加上去的,如果不加固,桥梁整体受力就会不均匀,极易发生倾斜坍塌。”
   
    超重服役——农村公路桥梁:限载5吨20吨车辆屡见不鲜

   在公安县藕池镇新乐村,杨子溪桥正在原址拆除重建,该桥在2011年被评为四类危桥,于今年3月初开工,目前下部工程已全部完工,预计9月底可竣工。 
   5月10日,记者来到松滋市八宝镇主渠河,该市交通运输局工程科科长肖品华指着河上用泥巴垒起来的小坝说,“这座桥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建设桥梁质量低,修建之初仅为满足板车、农用车,随着各类机动车的逐年增多,当初用预制板根本就无法承受重载车辆的通行。”
   肖品华说,该桥改造后会满足渠道过水要求,长度由现在的10米增加到20米,初步设计宽度为6米,按照公路三级标准建设,保证农用物资的顺畅运行。

   深入解析——防水、加固维修治标不治本

   2012年3月6日发生严重病害的弥市大桥,近10多年来,已进行过2次加固维修。2011年6月2日突发穿孔的沙道观大桥,也于去年6月至8月进行了加固维修。记者了解到,这些桥梁建造之初的设计标准早已不能满足现今社会的发展需求,由于当时钢材匮乏,建桥时选用了钢材运用较少的桥型,这些桥梁整体性受力较差,容易出现垮塌或是梁板断裂。经过四五十年的超负荷运行,这些桥现在已进入“老龄期”,材料的老化、风化等致使桥梁成为危桥。当时修建公路桥梁的车流量日均按1千次左右计算,而目前二级公路通行的车流量日均达到8千至1万5千次,是以前的10倍左右,致使桥梁疲劳受力,加速桥梁老化。
                                      (陈尧 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