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青岛防水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

《建筑防水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本发布人:青岛防水  发布时间:2011-12-19   浏览次数:

建筑防水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六届二次理事会通过)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建筑防水行业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继续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建筑材料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结合建筑防水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建筑防水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取得的主要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一)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和建筑业发展的带动下,我国建筑防水行业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

1.新型建筑防水材料产量增长

2010年,建筑防水材料产量达到103130万平方米,年均增长10.7%,比“十一五”目标产量高出35.7%。其中,新型建筑防水材料的产量为89710万平方米,年均增长21.6%,较“十一五”目标产量高出40.2%(表1)。

表1 防水材料“十一五”目标产量完成情况

防水材料

2005年

产量

(万m2

“十一五”目标

2010年

产量

(万m2

年均

增长率(%)

产量

(万m2

年均

增长率

(%)

占总量

比例

(%)

建筑防水材料合计

62000

76000

4.2

103130

10.7

100

其中:新型建筑防水材料小计

33700

64000

13.7

89710

21.6

87.0

SBS/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13000

24000

13.0

27100

13.5

26.3

高分子防水卷材

7500

13000

11.6

15600

15.8

15.1

防水涂料

8300

14000

11.0

23840

23.5

23.1

玻纤沥青瓦

1700

4000

18.7

3750

17.1

3.6

自粘防水卷材

1600

4000

20.1

12820

51.6

12.4

其它新型防水材料

1600

5000

25.6

6600

32.8

6.4

其中:沥青油毡类防水卷材小计

28300

12000

-15.8

13420

-13.9

13.0

石油沥青纸胎油毡

4300

4000

-1.4

1800

-16.0

1.7

沥青复合胎柔性防水卷材

24000

8000

-19.7

11620

-13.5

11.3

 

2.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增加

“十一五”期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1.51亿平方米,形成了一批行业骨干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400余家。

3.科技进步取得成果

一批骨干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和地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若干),开始形成产学研结合的研发机制。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技术创新,一大批科技成果和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多年努力,基本形成了我国建筑防水产品体系,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制定标准和规范工作成绩显著。制定各类材料国标47项、材料行标22项,工程建设国标2项,工程建设行标4项。

4.品牌建设取得成效

全行业开展了“中国建筑防水行业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和“中国建筑防水行业知名品牌产品”评选活动,着力打造市场信誉好、产品质量优的品牌,有6个品牌入选“中国驰名商标”,24个产品入选“中国建筑防水行业知名品牌产品”,33家企业获得A级以上信用等级,其中AAA级企业16家。

5.初步形成多层次人才开发平台

学历教育:由企业资助、专家参与和高校主导,培养专业人才。至2010年,已有近200名防水材料与工程专业本专科学生毕业。

职业培训:在取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的职业技能鉴定站的基础上,行业的职业技术培训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企业培训:一些大型企业十分重视员工的技能培训,这种培训针对性强,学用结合,效果显著。

专业技能培训:协会组织开展了高速铁路桥梁防水喷涂聚脲技术培训,共有1600余人次参加,为京沪高速铁路桥梁防水工程顺利完成提供了保障。

(二)主要问题

1.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据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中心统计,截至2010年7月底,取得建筑防水卷材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800多家,并且还存在诸多无证企业。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大多偏小,工艺设备普遍落后,环保装置不配套或不到位,生产效率低,抗风险能力弱,国际竞争能力严重不足,无力进行科技和人才开发投入,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行业中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品的无差异化竞争现象严重。

2.国家产业政策落实不到位

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经济技术的发展,制定了有利于建筑防水行业发展的相关产业政策,但由于种种因素,产业政策落实不到位,市场监管存在不足,致使行业中仍然有大量低水平企业存在,产能严重过剩。

此外,无证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建筑市场,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制约行业整体发展,直接影响用户利益。

3.防水工程管理混乱

防水工程存在的承包无序竞争、层层压价等弊端仍无明显好转。防水工程施工缺乏工法指导,施工设备发展迟缓,施工技术水平低,难以保证防水工程质量,建筑工程渗漏率居高不下。

二、“十二五”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节能减排为手段,以满足建设工程发展需求为重点,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根本,以提高防水材料和防水工程质量为前提,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展战略

1.结构调整战略

(1)产业结构调整

按照转变行业经济增长方式和节能减排的要求,全面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淘汰落后产能,坚持扶优扶强,鼓励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引导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2)产品结构调整

淘汰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低质量的落后产品,大力推广性能优良、耐久性好、系统配套的产品,拓展新产品应用领域。

(3)工艺装备结构调整

淘汰落后工艺装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装备,提高成套装备的生产和研发能力,开发自动化水平高和节能环保的工艺装备,促进信息化和产业化融合,提升行业管理和运营水平。

2.创新发展战略

以企业为创新主体,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科技对企业和行业发展的贡献率。增加科技投入,引导行业发展方式由低水平、粗放式转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通过创新发展,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人才发展战略

加强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专家队伍建设。把培养、引进人才作为企业(行业)发展的关键。建立企业和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推进建立行业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和鉴定制度,夯实行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发展目标

依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综合考虑我国“十二五”经济形势以及防水行业未来发展条件,今后五年防水行业的主要发展目标是:

1.持续保持行业健康发展

“十二五”期间,主要防水材料产量的平均年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2015年,主要防水材料总产量达到16亿平方米,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房屋建筑和工程建设防水市场的需求。

2.大幅提高行业集中度

全面落实产业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兼并重组,推动企业集团的发展。“十二五”末期,行业中涌现出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以上;行业前50位的企业,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0%;组建4-5个大型企业集团;建立2-3个建筑防水材料产业基地,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3.充分发挥品牌效应

进一步开展品牌建设,加大对优质产品的宣传和推荐力度。力争形成30个以上在全国范围内和在专业领域内有影响、有市场竞争力的行业知名品牌。

4.显著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科研机构新建3-5家国家级或省级“技术中心”,重点企业每年研发投入超过年主营业务收入的2%。

建设防水行业和细分专业“科技创新平台”若干个,参与和承担国家“十二五”重点支撑科技项目若干个。

5.大力提高产品和工程质量

通过产业政策和技术引导,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研制、推广耐久性能好的防水材料,大力推进新材料、新技术在防水工程中的应用。

加强标准引领行业升级作用,贯彻节能、环保、节材、安全、健康、低碳、质量的国家政策。主要防水材料标准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接轨,加强产品标准和工程技术规范的实施力度。

促进提高防水工程质量,推动防水工程质量保修期由5年延长至10年,最终建立防水工程质量保证期制度。

6.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

建立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专业技术培训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扩大建筑防水本专科学历教育规模,开设防水工程硕士专业,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7.努力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提高产品质量及知名度,逐步提升我国防水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认知度。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扩大防水材料和成套装备的出口。

三、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

1.按照产能总量控制、有序发展的原则,建立防水行业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控制新建防水材料生产项目。建议政府原则上不再增发新的建筑防水卷材生产许可证。

2.淘汰年产500万平方米以下的改性沥青类(含沥青基自粘)防水卷材生产线。新建改性沥青类(含沥青基自粘)防水卷材生产线规模达到1000万平方米/年以上。

3.淘汰年产100万平方米以下的高分子防水卷材(TPO、PVC)生产线。新建高分子防水卷材(TPO、PVC)生产线规模达到300万平方米/年以上。

4.淘汰沥青复合胎柔性防水卷材产品及生产装备。

5.防水卷材生产线的产品单位综合能耗应符合《防水卷材单位能耗限额》标准规定。

6.防水材料生产废弃物排放达到环保要求。

7.建立安全生产标准体系。

四、重点发展的产品和应用技术

(一)产品发展

1.优先发展高性能的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可焊接的高分子防水卷材、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有序发展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2.重视发展高性能、多功能聚氨酯防水涂料和自愈性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

3.积极发展高性能的硅酮建筑密封胶、聚氨酯建筑密封胶和丁基橡胶防水密封胶粘带。

4.加快发展屋面外露用阻燃型防水卷材和防水涂料。

5.改善与提高刚性防水材料和堵漏材料性能。

6.鼓励开发具有保温、隔热、阻燃、降噪、阻根等功能复合型防水材料。

7.开发防水卷材专用沥青和低温加热低烟气改性沥青等新产品。

(二)应用技术发展

1.开展工程防水应用技术基础研究,探索现代工程防水体系理论。

2.推动实现防水施工机械化、配件产业化、工程系统化。

3.发展单层屋面系统、种植屋面系统、轻型屋面系统、通风屋面系统、防水保温一体化屋面系统、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屋面系统及建筑外墙和地下空间防水系统。

4.发展房屋建筑和工程建设等领域的防水系统技术。

来自青岛防水网:http://www.qdfs.net

五、实施措施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提出产业政策建议,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条件。引导和鼓励实力雄厚、管理科学、技术领先、产品质量优良和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和进入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形成若干个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中小企业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做精做专,主攻防水细分市场。

2.推动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搭建行业创新平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深化产学研结合、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等创新方式。

大力研发和推广产业政策鼓励的产品和技术,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专利。

鼓励企业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的科技研究课题,开展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研究,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和科研装备水平。

3.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

围绕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制定标准,引领行业发展。标准制定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协同发展,不断提高标准的水平,推动行业科技进步。

加强和规范产品标准、工程技术标准和标准图集的编制工作,满足工程需求。

强化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执行力度,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和无证生产的打击力度,提高全行业产品质量水平。

4.推进节能减排和装备升级

加大对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力度,研究制定行业(产品)节能降耗和排放标准。鼓励应用先进成熟的节能减排技术、工艺和工法。加强环保投入,控制生产过程废水、烟气、粉尘排放,降低生产过程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满足国家相关环保要求。注重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重点开发高效烟气处理设施和高效改性沥青搅拌装置、多道涂覆装置、雾化冷却装置、高速卷毡装置、自动包装输送装置、2米幅宽卷材生产装备。提高聚氨酯等防水涂料和硅酮、聚氨酯等密封材料生产装置的环保化、自动化水平。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装备,提高成套装备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促进生产装备向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5.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倡导大专院校增设防水材料与工程本专科专业,开设研究生课程;鼓励企业建立企业职工培训体系,开展生产工、检测工、防水工等防水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推行持证上岗制度;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技术交流会和技术研讨会,开展防水行业生产、施工技术竞赛,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建设结构合理、专业齐全的专家队伍。发挥专家委员会在产业政策建议,产品标准和工程技术规范制定,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先进设备引进和重大工程方案咨询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6.强化品牌和信用建设

深化品牌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在“中国建筑防水行业知名品牌产品” 评选和“中国建筑防水行业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评优活动,提高评优活动的影响力,通过扶优扶强,提高行业集中度,推动行业诚信建设,规范市场秩序,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7.发挥行业社团作用

强化防水行业社团组织在行业发展中的引领、协调和服务作用。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建立约谈机制,开展行业产品质量动态管理,完善行业数据统计和经济运行信息发布制度,实现行业自律,规范防水市场。

8.促进国际交流与国际贸易

广泛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拓展国际贸易渠道。通过组织防水企业出国考察、展览、展示,构筑国际交流和国际贸易平台,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积极组织行业应对反倾销等贸易争端。

转自:http://www.qdfs.net